
范文正公赋①
谭 杰
嗟乎!大鹏凌宇,豪气贯云。怀系苍生,笔点宏文。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②。一记问世,百序咽音。千秋绝唱,万古拔群。鼎国扶民誉今古,高风大气傲乾坤!
幼年失怙,行吊茕寒。随母流荡③,徙居长山。叩典励志,拜师谒贤④。划粥断齑⑤,诵经悟禅⑥。叹悉身世,饮恨难言⑦。怅别市井,泣望河南。遥履古道,撢简应天⑧。俯牍长夜,和衣顿眠。精修《礼记》,避晤皇颜⑨。哲论通达,文思超凡。祥符中第,柴门荣冠⑩。京师驭马,朝廷封权。廿载笔秃,一朝梦圆。缎带警燥,锦袍省寒。仁怀八域,雄翱三关。驰骋南北,扬举风帆。
若夫,赴任海陵11,监官盐仓。修堤捍坝,挥旗号夯。迎风督阵,执锹更装。定波安澜,抚民还乡。协教南京12,痴育栋梁。亲授五经,垂训六坊。助学济困,举贤荐良。引鸿张翼,振业兴邦。职晋密阁13,日奉奏章。疏言廉政,图绘官堂14。联拒废后,秉维朝纲。宁肯鸣死15,弗惜“耀光”16。西夏作乱,元昊称王17。擢将裁冗,挂帅挺枪。密谋帷幄,荣复边疆。赏罚明度,抗守固防。彰新布政18,除弊更张。朝立“四谏”,声震三江。“条陈十事”19,厚事农桑。佞宦失势,教化日昌。义田济世,恤饭度荒。阖族兼施,懿德无双20。清廉自持,节俭守常。忠孝典范21,家风昭彰22。
呜呼!天有不测风云,地有猝临冰霜。谪赴寒塞,满目苍凉。移职青州,白发断肠23。生死无惧,凌辱何妨。病发任道,鹤驾冥乡。山河呜咽,朝野凄惶。百官举哀,万众感伤。异族斋戒,汉裔吊丧。棺扶伊川,魂归洛阳24。冢守万安,灵佑八冈。左伴姚崇,右侍儿郎。翁仲肃穆,石狮端庄。宋皇篆秀,清帝墨香25。松吟盛誉,鸟鸣吉祥。年年祭祀,岁岁尚飨!
夫龟无永寿,人无长生。春花枯谢,秋叶凋零。百岁碌碌,言行弗立;六旬卓卓,仁德可风。守节明道,恪执大义;忍黜澄怀,淡看功名。心系社稷,手扶苍穹。坦释恩怨,笑纳辱荣。韵荡豪气,墨溢痴情。文标青史,宦留政声!
余尝思焉:天下芸芸众生,各怀其忧也。纵无江山之远虑,亦有家室之近忧,衣食牵忧,灾患扰忧,子孙引忧,独无范公之“先忧”也26;朝堂列列名宦,各抱其乐也。即无功业之鸿喜,亦有门庭之荣乐,车马载乐,诗酒作乐,寿诞恭乐,鲜有范公之“后乐”也。是乃思出超凡之境界,身挺盖世之担当。品凝千古之高雅,德积万世之煌煌者也!
伟哉!天地悠悠,圣贤几人。一峰独秀,凌宇绝尘。文承屈子之绮丽27,武比鹏举之精忠。德效仲尼之仁爱,思步老聃之洞明。仲晦盛誉“杰出之才”28,吕中礼赞“粹然无疵”29。夫之谓其“好善恶恶”30,半山奉之“一世之师”。褒词覆顶,佳评如潮。庶几乎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也。
诗 曰:
惊天翰墨寓箴言,
震悟人生省大千。
忧乐焜巍出境界,
高格一曲唱轩辕!
注释:
1、范仲淹(989-1052),字希文,世称“范文正公”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教育家。一生著述丰硕,其中《岳阳楼记》影响深远,为天下所熟知。
2、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出之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。这种勤奋正直、为国为民的精神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。这种高尚的品格,已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,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3、宋太宗端拱二年(989年),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(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)。父亲范墉,历任成德、武信、武宁节度使掌书记,淳化元年(990年)卒于任所。母亲谢氏,因贫困无依,携仲淹改嫁于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(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)朱文翰,范仲淹亦改从朱姓,取名朱说。
4、范仲淹先祖居邠州三水(今陕西省旬邑县丈八寺镇太慈村),后迁至苏州吴县(今江苏省苏州市)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(1011年),迁应天书院(今河南省商丘市)落户。其读书“昼夜不息。冬日惫甚,以水沃面,食不给,至以糜粥继之。人不能堪,仲淹不苦也。”
5、划粥断齑,是范仲淹青年时期刻苦读书的典故。其时,范仲淹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,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,凉了以后划成四块,早晚各取两块,拌几根腌菜,调拌于醋汁,吃完继续读书。后来人们便以“划粥断齑”以志其励志刻苦。
6、范仲淹从小崇信佛法,与佛教颇有渊源。母亲去世后,请僧人诵经,一生莅任所到之地,必造寺度僧,兴崇三宝。晚年时曾舍宅为寺,名为天平寺,并延请浮山法远禅师住持。范仲淹留心佛典,诵《金刚经》“辄有冥契”。据《角虎集》载,范仲淹“常修净业,以养圣胎”。 范仲淹喜与佛门高僧大德交游。范仲淹曾问道于琅琊慧觉禅师,且有偈赠予禅师:“连朝共话释疑团,岂谓浮生半日闲。直欲与师闲到老,尽取识性入玄关。”范仲淹一生勤政爱民,奖掖人才,自奉俭约,乐善好施。
7、范仲淹知道自己的家世之后,深受刺激和震惊,愧恨交集之下,他决心脱离朱家,自立门户,遂佩剑辞母,流泪离开长山河南村。
8、真宗大中祥符四年(1011年),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南京应天府书院(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)求学。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,藏书数千卷,范仲淹对儒家经典——诸如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易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非常喜欢,如鱼得水,不思昼夜,刻苦攻读,常常和衣而眠。
9、大中祥符七年(1014年),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。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(今河南省商丘市),人们挤挤拥拥唯恐失睹龙颜,范仲淹却不为所动,一个人闭门,仍然埋头读书,还对劝他的友人说:“将来再见也不晚。”
10、大中祥符八年(1015年)春,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,中榜进士。他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,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,后来还荣赴御赐宴席。他坐跨骏马,在鼓乐声中口吟“长白一寒儒,名登二纪余”,十分得意。
11、天禧五年(1021年),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(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)任盐仓监,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。他发现这里海堤失修,盐场无屏,农田民宅屡受海涛威胁,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,官府盐产与租赋,都蒙受损失;为此,他上书建议重修捍海堤堰。施工中因遇狂浪大潮,致使一百多名民工被吞噬,而范仲淹临危不惧,亲临指挥护堰,终使昔日受灾流亡的数千民户重返家园,人们把海堰称作“范公堤”以示纪念。
12、仁宗天圣四年(1026年),母亲谢氏病故,范仲淹回南京(今河南省商丘市)服丧,南京留守官晏殊,邀其协助主持应天府学教务。 范仲淹精心管理,使学风焕然一新,四方前来就读、问业者络绎不绝,范仲淹还亲自捧书讲授,提携资助优秀子弟,并使孙复、胡瑷、李觏、张载,石介等多人日后成名。
13、天圣六年(1028年),范仲淹荣升秘阁校理,在京师有机会了解了许多朝廷内幕,于是便上疏请刘太后撤帘罢政,将大权交还仁宗, 因此遭贬离京,调赶河中府(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)任通判。
14、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,滥用私人,朝中腐败不堪,便着意绘制了一张“百官图”呈给宋仁宗,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,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。
15、范仲淹自幼多病,近些年又患肺疾,不久,妻子李氏也在饶州病故。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,寄了一首《灵乌赋》给他告诫说,他在朝中屡次直言,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,让他拴紧舌头,锁住嘴唇,除了吃喝之外,只管翱翔高飞。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《灵乌赋》,禀复说,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,我却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” 。《灵乌赋》云:“彼希声之凤皇,亦见讥于楚狂;彼不世之麒麟,亦见伤于鲁人。凤岂以讥而不灵,麟岂以伤而不仁?故割而可卷,孰为神兵;焚而可变,孰为英琼。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。”
16、仁宗对范仲淹的批评意见置之不理,并因此夺了范仲淹的待制职衔,贬为饶州知州,为此士大夫多有不平,纷纷前来为范饯行,并称赞其:“范君此行,尤为光耀!”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:“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,下次如再送我,请备一只整羊,作为祭吧!”
17、从宝元元年(1038年)起,党项族首领元昊,突然另建西夏国,自称皇帝,并调集十万军马,侵袭宋朝延州(今陕西延安附近)等地。皇上调范仲淹作副帅——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前往征讨。 范仲淹亲临前线,运用战略防御,实行裁汰改编,提拔猛将,选录民兵,严格训练,并于庆历二年三月,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,取得成功,其后又兴兵筑城,巩固了边防。由于他有雄才大略,指挥得当,赏罚分明,终于于庆历四年双方和议,恢复和平,西北局势转危为安。
18、由于元昊叛宋起兵,致使国家边防开支膨胀,政府不得不增加百姓负担,于是,包括京城附近在内,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,纷然而起。为稳定政局,仁宗催促范仲淹等人,拿出措施,改变局面。范仲淹等连夜起草改革方案,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,很快呈上新政纲领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,提出十项改革主张,主要内容为:一、明黜陟(严明官吏升降制度),二、抑侥幸(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),三、精贡举(严密贡举制度),四、择长官(察政绩,奖励能员,罢免不才),五、均公田(平均公田),六、厚农桑(重视农业生产),七、修武备(整治军备),八、推恩信(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),九、重命令(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),十、减徭役(减少民间对官府的供给)。《条陈十事》颁发之后,在短短几个月间,政局面貌便焕然一新。
19、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实施的改革,使守旧派官僚受到了冲击,从而遭到了强烈的反弹和反对,这些昔日的执权者无中生有,栽赃陷害改革派人物,范仲淹见此甚感自知无趣,带职去视察河东与陕西,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也于瞬间付之流水。范仲淹五十八岁时贬至边塞,迫于健康原因,移任邓州(今河南省邓州市)知州。此时,改革派人物富弼被贬至青州(今山东省青州市),欧阳修贬至滁州(今安徽省滁县等地),滕宗谅贬至岳州(今湖南省岳阳一带),尹洙则流窜筠州(今江西省高安附近),并备受凌辱。范仲淹几经申请,把尹洙接到邓州养病,尹洙临终,极为贫困,他笑着告诉范仲淹:“死生乃是正常的规律。既无鬼神,也无恐惧。”
20、皇祐元年(1049年),范调往杭州做知州。他出资购买良田千亩,让其弟找贤人经营,收入分文不取,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,对婚丧嫁娶也均有资助,这种善举使九州范姓家族视范仲淹为圣贤而敬之。
21、范仲淹是苏州人,因母亲曾改嫁,按当时风俗不能葬在范氏家族的祖坟,如果把母亲葬在朱家坟茔,恢复范姓的范仲淹又不能和母亲葬在一起,因此,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后,暂时葬于商丘。在丁忧期间(当时的制度,父母身故须守孝三年),范仲淹去登封嵩阳书院讲学,路过伊川时去唐代名相姚崇及其母亲的墓地拜谒,因姚崇的母亲也曾改嫁,去世后葬在万安山下,于是,范仲淹产生了将自己的家族墓地定在伊川的想法。范仲淹决定效仿姚崇,把母亲葬在伊川,自己百年之后,也葬于此,陪伴母亲以尽孝心。
22、范仲淹以清廉自持,不与世沉浮。据《宋史 • 范仲淹传》载,即使他显贵之后,亦“非宾客不重肉,妻子衣食仅能自充”。他在朝中做官时,多次给苏州的家人写信,让他们告诫族中子弟要“清心做官,莫营私利”。他在《告诸子及弟》中说:“吾所最恨者,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。” 他告诫子孙:“贫贱时,无以为生,还得供养父母。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。当今吾已为官,享受厚禄,但吾常忧恨者,汝辈不知节俭,贪享富贵。”在给子孙留下的《家训百字铭》中,范仲淹训诫子孙要“礼义勿疏狂,逊让敦睦邻。敬长舆怀幼,怜恤孤寡贫;谦恭尚廉洁,绝戒骄傲情”。《宋名臣言行录》中记载:“范公常以俭廉率家人,要求家人畏名教,励廉耻,知荣辱,积养成名。”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结婚时,听说儿媳将饰以锦罗帷幔,范仲淹立即传训其子:“吾家素清俭,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,若将帷幔带入家门,吾将当众焚之于庭。” 范仲淹一生节俭,《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》中记载,范仲淹做官几十年间,未增加一名仆役,没有置办一处宅第,去世后“殓无新衣,友人醵资以奉葬。诸孤无所处,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”,真正做到了一生清白,树立了典范家风。
23、皇祐三年(1051年),范仲淹又移任青州,此时他的病情加重,第二年(1052年)又调赴颍州,他坚持扶疾上任;但他赶至徐州时,便体不能支,于五月二十日溘然长逝,享年六十四岁。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,一家人贫病交困,仅借官屋暂栖,暂避风雨。范仲淹死讯传开,朝野上下一片哀声。包括西夏甘、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,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,连日斋戒。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,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,数百族人来到祠堂,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。
24、范仲淹去世后 选葬于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下。早年,范仲淹曾寄信其兄长,有“我本北人,北人淳厚”之意。而此地与唐代三朝居相姚崇墓地比邻,其长子范纯佑、次子范纯仁、三子范纯礼和四子范纯粹及九孙、六曾孙也葬于此。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,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,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。其墓园分前后两域,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、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,中央祭庙一所,内有殿房,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匾额,欧阳修撰文碑,宋仁宗篆额碑,另有翁仲、石羊、石狮等。后域为次子范纯仁、三子范纯礼、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,墓围古柏参差,绿树成荫。
25、北宋皇帝闻范仲淹辞世音讯之后十分难过,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,并亲书“褒贤之碑”,光绪皇帝亦御笔“以道自任”留碑于范园。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文学泰斗欧阳修耗时两年撰写,热情饱满,词语生动。
26、屈子,即屈原。下文中,鹏举,岳飞字;仲尼,孔丘字;老聃,老子李耳字聃。
27、朱熹(谥文,字元晦)评价范仲淹曰:“范文正杰出之才。”“本朝道学之盛,亦有其渐,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,如山东有孙明复,徂徕有石守道,湖州有胡安定,到后来遂有周子、程子、张子出。”
28、吕中评价范仲淹云:“先儒论宋朝人物,以范仲淹为第一。”
29、王夫之评价范仲淹:“(范公)以天下为己任,其志也。任之力,则忧之亟。故人之贞邪,法之疏密,穷檐之疾苦,寒士之升沉,风俗之醇薄,一系于其心。……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,则好善恶恶之性,不能以纤芥容,而亟议更张;裁幸滥,核考课,抑词赋,兴策问,替任子,综核名实,繁立科条,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,乐用之而不倦。唯其长也,而亟用之,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,人挟怀来以求试,熙、丰、绍圣之纷纭,皆自此而启,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。”
30、王安石(号半山)在《祭范颍州文》中称范仲淹为:“一世之师”。
览 花 洲 书 院
赏 江 南 园 林
品 岳 阳 楼 记
承 忧 乐 精 神